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教育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注,與人民群眾之間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從黨的二十大報告到昭通市“六大戰略”中“人才支撐”戰略,都是著力提升全民整體素質,無不把教育作為戰略部署的重要內容,充分體現了我們黨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如何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繪就的教育新藍圖,從而更好地落實昭通“六大戰略”中“人才支撐”戰略,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一些感悟和認識。
一、努力汲取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一)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十年教育成果的回顧,總結出了我們取得成功的經驗。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我們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幼有所育、學有所教。教育普及水平實現歷史性跨越。這一歷史性跨越的成功經驗就在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主要矛盾中,包含了人民對教育的需求與當前我國教育發展的現狀之間的不平衡。為解決這一發展不平衡,我們找準問題,集中突破。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從全國來看,2021年,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2.93萬所,在校生2.91億人;與2012年相比,學校增加6300余所,在校生增加2800余萬人。全國共有幼兒園29.5萬所,學前教育在園幼兒4805.2萬人,毛入園率88.1%,十年提高23.6個百分點,實現基本普及。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0.7萬所,在校生1.6億人,已實現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學校2.2萬所,在校生3976.4萬人,毛入學率91.4%,十年提高6.4個百分點。高等教育學校3012所,在校生4430萬人,十年增加1100余萬人,毛入學率57.8%,十年提高27.8個百分點,翻了近一倍。這十年,隨著4%目標的實現和鞏固,財政每年投入教育資金4萬多億元,比2011年翻了一番,是1978年的近500倍。從昭通來看,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從2012年的2282所增至2021年的3292所,增長了44.25%;在校生從2012年的110.58萬人增至2021年的118.93萬人,增長了7.55%。十年來,全市幼兒園從2012年的123所增至2021年的1516所,在園幼兒從2012年的9萬余人增至2021年的21.6萬余人,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由2012年的17.15%提高到2021年的81.08%,提高了63.93 %。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由2012年的99.35%提高到2021年的99.9%,提高了0.55%。初中階段毛入學率由2012年的99.92%提高到2021年的106.87%,提高了6.95%;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由2012年的45.73%提高到2021年的88.08%,提高了42.35 %。接受職業教育的學生從2012年的1萬余人增至2021年2.6萬余人。一組組亮眼的數據,展現出十年間中國教育取得的歷史性成就。這充分說明我國已經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求的同時,也為建設世界重要人才和創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二)黨的二十大報告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一目標要求清晰地為我們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首先,“教育優先發展”是落實好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必須始終放在重要的戰略位置的要求。各級黨政領導要切實提高對教育的重視,充分認識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具體實踐,切實增強抓好新時代教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加大公共財政對教育投入,科學規范管理,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等。從“軟硬”“內外”各個方面真正實現教育優先發展。
其次,“人民滿意”這四個字是衡量我們教育發展水平的標準。人民滿不滿意是對我們有沒有辦好教育最有力的回答,我們的教育體系是否體現了公平,教育布局是否做到了合理,教育資源配置是否進行了優化,教育質量是否經得住人民的考驗等問題就是人民是否滿意的根本性指標。依靠人民辦教育,辦好教育為人民,讓人民群眾共享教育發展成果,是各級黨委、政府的職責之所在。
二、認真回答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
(一)培養什么人。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什么人的答案已經躍然紙上,那就是“我們要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
(二)怎樣培養人。以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為根本原則培養人?!暗隆笔歉?,立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德從來就是教育的首要任務?!按髮W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禮記·大學》首章——經),意思是:大學的宗旨,在于彰顯光明的品德;在于自我反省并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棄惡從善;在于讓全社會達到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長久地保持下去。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教育綱領,“四維八德”社會公德?!爸恰笔墙逃_到的另一目標。人民通過接受教育,不斷豐富知識體系,學會明辨是非,獲得從事生產生活的技能,從而構成人生成長的條件?!绑w”是健康的表現,教育不但是智力的培養,更要給學生以健康的身體,正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注重健康教育同樣必不可少?!懊馈辈⒉粏沃该佬g教育,他更傾向于一個人的審美觀教育?!皠凇钡慕逃?,一段時期以來,勞動教育“消失”在了大中小學的視野中,離開了學習的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勞動教育得到了“回歸”,第一次寫進黨代會的報告。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正確的勞動觀,樹立勞動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F在社會上的教育焦慮,如擔心孩子上職業學校等問題,根源在于對勞動的價值、勞動者的態度發生了認知偏差。小學、中學都有勞動課、音樂課、美術課,但是在一段時間里,也存在“我們的勞動課被語文課占了”“我們的美術課上數學了”等等反映。
(三)為誰培養人。這是一個“信仰之問”,回答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必須弄清楚“為誰培養人”,從而樹立教育的信仰,才能夠體現教育的理念和價值。
三、全面落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時代實踐要求
黨的二十大繪就了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藍圖,昭通市“人才支撐”戰略的確定,同樣把教育作為重要戰略進行部署。不論從哪個方面來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當前黨和國家以及省、市黨委政府的重要工作。
(一)不斷夯實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只有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教育方針的落實,才能做好教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健康發展。各級各類學校要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堅持從嚴治校、從嚴治學。整個教育系統,要堅持黨的領導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全面覆蓋。要不斷建立黨委負責制,由地方黨委對教育負責,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要將革命傳統教育、感恩教育、社會公德教育、英雄模范教育融入課堂;要重點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讓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
(二)全力堅守教學質量是教育發展的底線。就昭通而言,因為教育資源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每年優秀學生外地求學現象依然存在。這也從另外一個層面反映出教育質量存在的問題。提升教育質量,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在課程體系建設上下功夫。國家課程體系明確了學生發展的基本要求和共同的質量標準,不要隨意更改。但學??筛鶕陨韺嶋H,將學習內容同生活結合起來、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通過構建更加有利于學生發展的課程體系,實現教育質量提升。二是在師德師風建設上下功夫?!白層行叛龅娜酥v信仰,讓有情懷的人講情懷”。教師師德師風建設關乎整個教育的質量。教書育人的責任心不強,師生之間關系疏遠,站完40分鐘就走等現象也時有表現。一個沒有信仰、沒有情懷的教師是師德的缺失,是師風的敗壞,只有持之以恒抓好師德師風建設,才能確保教學質量的真正提升。三是在課堂教學上下功夫。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決定學生知識的獲得程度,筆者曾有幸參加《全國小學語文高段有效性課堂》課題研究,研究表明:課堂教學講授有效性時間一般不超過20分鐘,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精講多練、發散式練習、翻轉式教學等都是有效途徑。四是在激勵機制上下功夫。健全激勵機制,能提供一個良好發展的導向,也是按勞分配的具體體現,教育質量的好壞與教師勞動付出的程度和用心的專注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不斷提高教師積極性也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三)教育要以適應人民期盼和發展需求為根本出發點。一是持續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教育要發展,條件是保障,各級黨委、政府要持續發揮作用,不斷開展教育發展調研,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因需實施,安排教育發展、財政資金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資源優先滿足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需要等方面,實現在教育投入上的公平。二是堅持問計于民。時刻了解人民對教育的需求,教育不可能脫離人民存在,人民需要什么樣的教育是必須掌握的核心問題,更是教育發展的規律,只有掌握這一規律,站在人民的角度去思考研究,教育才能緊緊同人民聯系在一起,才能實現教育與人民需要真正的休戚相關。
十年來,昭通市的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來,我們更應該從政治上認識教育,從民生上抓好教育,從教育規律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奮力書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昭通答卷。
(教研部副主任 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