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征的歷史地位
                    發布時間:2015-12-03     閱讀數:3293    來源:本站原創
                    分享:

                        摘要:八十年前,中國工農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不得不進行了史無前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時一年多的長征,中國工農紅軍,突破了敵人的圍追堵截,克服的千難萬險,避免了黨內危機和紅軍內亂,終于取得了長征的勝利。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它在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建設及人民軍隊建設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關鍵詞:紅軍  長征  歷史地位

                    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到達陜北吳起鎮。二十二日,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召開政治局會議,批準了榜羅鎮會議關于落腳陜甘的戰略決策,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毛澤東向隨行部隊發表講話:“我們從瑞金算起,總共走了三百六十七天。我們走過了贛、閩、粵、湘、黔、桂、滇、川、康、甘、陜,共十一個省,經過了五嶺山脈、湘江、烏江、金沙江、大渡河以及雪山草地等萬水千山,攻下了許多城鎮,最多的走了二萬五千里。這是一次真正的和前所未有的長征。敵人總想消滅我們,我們并沒有被消滅?,F在,長征以我們的勝利和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span>

                    長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創造的人間奇跡,它在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建設及人民軍隊建設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地位。

                    一、變搬家式的“西征”為尋找新的落腳點的長征

                    一九三三年九月下旬,蔣介石精心策劃和組織了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在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下,紅軍指戰員雖浴血奮戰,仍屢戰屢敗。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一日,中央根據地南大門筠門嶺失守,四月二十八日,廣昌會戰失敗,廣昌城淪陷。至此,通向中央根據地腹地的南、北大門都陷落敵手,紅軍在中央根據地內粉碎敵人的第五次“圍剿”已不可能。要保存中央紅軍主力,撤離中央根據地勢在必行。五月下旬,在瑞金召開的中央書記處會議上,“決定將主力撤離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批準。一九三四年十月十日,在國民黨軍發動總攻之前,中央紅軍被迫提前向西轉移。轉移之前,中央對紅軍的處境認識不準,對今后遇到的困難估計不足,轉移之時,除了必備的武器、糧食和資金外,連機器、火炮、X光機、文件資料等都一并帶走,“變得像大搬家一樣”(毛澤東語),“整個國家走上了征途”(斯諾語)。轉移過程中,中央紅軍在連續突破了國民黨軍的四道封鎖線后,由出發時的8.7萬人銳減到3萬多人,部隊傷亡慘重,就連博古、李德都灰心喪氣。按原計劃,中央紅軍西進(長征開始時叫西征)的戰略意圖是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但這個戰略意圖被國民黨軍猜到了,他們在中央紅軍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必經之地也作好了部署。若中央紅軍按原計劃繼續行進與紅二、六軍團會合,就會走進國民黨軍設下的圈套,陷入絕境,中央紅軍就有被國民黨軍圍殲的危險。在湖南省通道舉行的中央負責人臨時會議上,毛澤東建議中央紅軍繼續西進,向貴州進軍。會議采納了毛澤東的建議,作出了西進貴州的戰略部署,從此,中央紅軍走上了尋找新的落腳點的長征。

                    黎平會議決定,中央紅軍新的落腳點初步選定在川黔邊地區。當中央紅軍集結云、貴、川三省交界的威信縣城扎西期間,國民黨川軍、滇軍、后續追擊部隊逐漸向扎西逼近,新的包圍圈即將形成,中央紅軍在川黔邊地區開創根據地的條件沒有了,突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保存紅軍實力成為當務之急。扎西會議決議,中央紅軍回師東進。四渡赤水、兵臨貴陽、調出了滇軍,部隊迅速向云南挺進,終于甩掉了尾隨的國民黨追兵。獨立行進的中央紅軍,絕不能再陷入國民黨軍的包圍圈了。皎平渡渡過了金沙江,和平經過彝族聚居區,飛渡大渡河,翻越夾金山,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中央紅軍終于獲得了休整的寶貴條件。在兩河口會議上,經過充分的醞釀,中央決定,繼續北上,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地。在北進途中,右路紅軍過了草地。在張國燾要謀害黨中央的危急時刻,黨中央毅然率領右路軍中的紅一方面軍部隊連夜北進,脫離了危險境地,突破了天險臘子口,翻越六盤山,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十九日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二十二日,中央政治局在吳起鎮召開政治局會議,批準了榜羅鎮會議關于落腳陜甘的戰略決策,宣告了中央紅軍長征的結束。至此,中央紅軍找到了新的落腳點,由此翻開了中國革命嶄新的一頁。

                    二、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新征程

                    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時,得到了共產國際的大力支持和有力的指導。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中國共產黨加入共產國際,成為了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至此,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決策和重要人事安排都要報共產國際,待共產國際批準后方才執行。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西征計劃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批準。但在中央紅軍長征的具體進程中,敵我雙方的變化情況是共產國際無法預測和具體指導的。中央紅軍進行長征,給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提供了一個契機。在長征途中,中央政治局也根據敵情的變化相應作出了正確的決策。通道會議、黎平會議、遵義會議,以及中央政治局在長征途中召開的一系列重要會議,中國共產黨都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現實情況作出了正確決策。長征,使中國共產黨抓住了這一契機,長征的勝利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完全可以獨立自主地領導中國革命了。以后的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勝利進一步證明了這個結論。所以說,長征使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逐步走向了成熟,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獨立自主領導中國革命的新征程。

                    三、結束了王明左傾路線在黨內的統治

                    自八一南昌起義起,中國共產黨人拿起了槍桿子,走上了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當時,國內派系林立,軍閥割據,明爭暗斗,國內局勢十分復雜,黨內對革命形勢的判斷不斷出現偏差,黨內對中國革命是按照毛澤東的主張開展土地革命戰爭或是學習蘇俄向中心城市進攻一直存有爭議。在臨時中央,進攻路線占著上風,先后發生了瞿秋白、李立三的左傾錯誤,直至發展到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路線在黨內占了統治地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思想不時受到批判。一九三二年寧都會議,毛澤東被迫從紅一方面軍中離職回到后方,逐步遠離了軍事斗爭的主戰場。在臨時中央撤出上海遷到中央蘇區后,堅持正確主張的人在黨內和軍內都受到了排擠。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博古、李德,不顧敵強我弱的實際,放棄了毛澤東經過歷次反“圍剿”勝利總結出來的“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法和“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運動戰術,一味主張防御,要御敵于根據地之外。結果導致紅軍在強敵進攻下屢戰屢敗,損失慘重,最終喪失了在根據地內取得反“圍剿”勝利的條件,紅軍主力不得不撤離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在經歷了慘痛的失敗后認識到李德所主張的戰法是十分錯誤的,使中央的一些領導人逐步認識到左傾錯誤的危害,這種錯誤已經到了必須徹底糾正的程度了。通道會議改變了紅軍原定的進軍路線,黎平會議進一步明確了西進的戰略計劃。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二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贏得了短暫而寶貴的休整時間。一月十五日到十七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等對博古、李德實行的左傾路線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批判。會議除博古、李德、凱豐仍堅持原來的錯誤觀點外,到會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和各軍團負責人,都對左傾錯誤進行了批判。會議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代替博古在中央負總責,毛澤東為周恩來的軍事助手。遵義會議徹底清算了王明左傾錯誤的危害,結束了王明左傾路線在黨內的統治。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自此,黨和紅軍逐步統一到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正確的思想路線上來,統一了全黨和全軍的意志和行動。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成功地領導了中國的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最終取得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四、逐步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

                    當秋收起義部隊進攻長沙失敗后,毛澤東就率領秋收起義余部,轉戰上了井岡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開展了武裝割據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積極探索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毛澤東不斷總結根據地斗爭的實踐,先后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和朱德的領導下,接連取得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勝利,紅軍隊伍不斷壯大,根據地也不斷擴大。在一九三二年召開的寧都會議上,決定毛澤東離開紅一方面軍,回后方工作,毛澤東被迫遠離了軍事斗爭的主戰場,對軍事斗爭沒有了發言權。臨時中央從上海遷到中央根據地后,博古請了做情報工作出身的、對國民黨軍和紅軍都不了解的李德為軍事顧問,把軍事指揮的大權交給了李德,這為第五次反“圍剿”埋下了禍根。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黨和紅軍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毛澤東主張的正確性和重要性,第五次反“圍剿”的慘痛失敗,讓廣大紅軍指戰員懷念毛澤東、朱德領導的時代,那時,朱毛紅軍戰無不勝,名震天下。讓王稼祥、張聞天等領導人逐步認識到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的正確,逐步從“左”的陣營中分化出來,支持毛澤東。中央紅軍長征時,是周恩來等人的堅持,毛澤東才得以隨紅軍主力轉移。在通道會議上,毛澤東提議向貴州進軍,得到了與會大多數人的支持,建議得以通過。遵義會議選舉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為周恩來軍事指揮的助手。扎西會議決議回師東進。茍壩會議,毛澤東為堅持不能進攻打鼓新場的正確意見,其紅軍總政委一職晚上被撤,第二天又得以恢復,至此,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最終確立。四渡赤水的成功,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當毛澤東北上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地的正確主張與張國燾要南下的錯誤主張發生分歧時,黨內的絕大多數同志仍然支持毛澤東。紅軍選擇了毛澤東,黨選擇了毛澤東,長征成就了毛澤東。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革命所取得的勝利無可爭議地證明了這一偉大的選擇。毛澤東以他的行動贏得了偉大領袖的榮譽。

                        五、避免了黨內危機和紅軍的內亂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二日,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懋功會師,中央紅軍獲得了寶貴的休整機會。當時,紅四方面軍所在的川北地區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經濟落后,人口稀少,近十萬人的紅軍駐在該地,食物供給十分緊張,紅軍無法在此長期停留。在兩河口會議上,經與會同志的充分討論,確定了紅軍應北上建立川陜甘革命根據地。但張國燾卻把紅四方面軍看著自己的勢力,以強勢要挾黨中央,不僅伸手要權,還直接插手中央人事安排。在紅軍北上的途中,故意拖延左路軍行進速度,最后發展到陰謀陷害黨中央。當葉劍英看到張國燾發給陳昌浩的電文后,及時把電報的內容報告了黨中央。黨中央保持了高度的克制,從中國革命全局和紅軍的生死大局出發,毅然帶領右路軍中的紅一方面軍隊伍,迅速北上,既脫離了黨中央被謀害了險境,又主動避免了紅一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的內戰,有效的化解了危機,最大限度的保存了紅軍的力量。

                        六、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長征是中國工農紅軍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二萬五千里長征,紅軍戰士不僅要同圍追堵截的兇殘敵軍浴血奮戰,還要戰勝大江大河、雪山草地等惡劣的自然條件,戰勝饑餓、寒冷、傷病。長征途中,成千上萬的紅軍戰士在戰斗中光榮犧牲,無數的紅軍戰士長眠在雪山、草地,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厲時一年多的長征,紅軍走到哪里,就把革命的道理宣傳到哪里,就把革命的種子播種到哪里,讓天下的勞苦大眾都知道,紅軍是窮苦大眾自己的隊伍,國民黨說“紅軍是共匪、共產黨是共產共妻”等宣傳純粹是污蔑之詞,共產黨和紅軍才是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翻身解放的希望。長征結束時,毛澤東在向隨行部隊的講話中總結說:“長征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它將載入世冊。我們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時是八萬人,現在只剩下一萬人了,留下的是革命的精神,現在又與陜北紅軍會師了,今后,我們紅軍將要與陜北人民團結在一起,共同完成中國革命的偉大任務?!?/span>

                    可以說,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它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它使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使中央紅軍轉戰成功獲得了新生,重新點燃了中國革命勝利的希望。

                     

                    參考文獻:《中國革命根據地簡史》李小三主編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92月第一版

                                                  二0一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亚洲午夜一级毛片在线播放,不停操美女久久播,黄片可以看女生全身裸体视频,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